4月20日,為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國家能源集團江西公司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青”聽活動,組織黨員、優(yōu)秀青年代表走訪慰問方志敏烈士遺屬,聆聽黨史故事,傳承革命薪火,引領青年崗位建功辦實事,推動公司轉(zhuǎn)型升級新開局。
圖為黨員、青年代表聆聽方梅老人講述黨史
當天上午,11名黨員、優(yōu)秀青年代表在公司主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方志敏烈士唯一的女兒——90歲高齡的方梅老人家中,“在我父親那個時代,愛國,就是要救國!”方梅老人在與主持人的交流中追憶著自己父親方志敏的英勇事跡。方志敏歷任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軍區(qū)司令員、紅十軍政委、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主席團委員,黨中央委員,1934年,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團合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方志敏任總司令,后不幸被俘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36歲。
“我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父親的遺著《可愛的中國》,這本影響著好幾代人的經(jīng)典,始終指引著我前行的道路。”雖然方梅老人在兒時只見過父親兩次,但她理解父親堅定的信仰。她用10年的時間跑遍父親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又走訪數(shù)千人搜集資料,之后又歷經(jīng)10年磨礪,完成了《方志敏的人生》、《方志敏全傳》共計40多萬字的兩本著作。
交流中,方梅老人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她深情地講述著自己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方志敏在獄中多次把生的機會讓給別人;他不僅懂外語,而且博學、智慧;尤其是對共產(chǎn)主義有著堅定的信仰,對黨的革命事業(yè)無限忠誠。“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方梅老人一直在強調(diào),父親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一幕幕翔實的歷史事件,再現(xiàn)了方志敏烈士“愛國、清貧、創(chuàng)造、奉獻”的精神,黨員、青年代表圍坐老人身邊,認真聆聽著方志敏烈士的革命事跡,老人講到方志敏慷慨赴義的悲情之處,在場青年更是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淚濕衣衫。
在最后的采訪環(huán)節(jié),方梅老人面對采訪鏡頭,勉勵公司全體年輕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始終把方志敏精神記在腦、印在心、落在行,自覺用方志敏精神來激勵自我、推動工作,不負青春韶華,不斷彰顯央企本色,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可愛。
圖為黨員、青年代表在方志敏廣場朗誦《可愛的中國》
隨后,公司黨員、優(yōu)秀青年代表分批前往南昌下沙窩方志敏廣場、方志敏烈士陵園參觀學習,并在現(xiàn)場深情朗誦《可愛的中國》節(jié)選片段,“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洪亮的朗讀聲響徹云霄,全體青年以激昂之聲告慰烈士英靈,活動獲圓滿結束。
“青聽”活動是公司組織青年深學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實地探訪、親身感受、切實體驗,鼓舞青年員工把握“紅色根脈”,發(fā)揚“紅色精神”。公司倡導以翔實史料滋養(yǎng)青年。深度結合青年員工朝氣蓬勃的特點,以“有形+無形”、“線上+線下”、形式活潑的方式,組織青年開展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線上依托新媒體技術深化青年對黨史的了解掌握,給予青年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線下開展“觀影學史”、“紅色教育”等活動,組織青年員工觀看愛國影視劇目《建黨偉業(yè)》、《建軍大業(yè)》,分享觀影心得。通過移動課堂”創(chuàng)新學,全面梳理出江西省2900多處革命舊居舊址和革命紀念館,甄選精品紅色景點,組織青年參觀學習、點亮紅色地標,感悟拓荒精神、奮斗精神,深刻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在江西經(jīng)歷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青年員工觀看電影《建黨偉業(yè)》
除此之外,公司還倡導以比學趕超激勵青年。利用“多平臺-時演繹-常測試”,充分發(fā)動所屬各電廠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鼓勵青年通過各類學習平臺收聽黨史故事、進行黨史專項答題等形式自學黨史,結合五四、五一等節(jié)目,組織開展演講比賽、微視頻大賽等,青年員工踴躍參與,立足本職工作,結合黨史國史行史,生動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彰顯青春奮進精神。開展青年大學習常態(tài)化黨史知識測試,利用大數(shù)據(jù)動態(tài)呈現(xiàn)團隊及個人的學習狀態(tài),營造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
公司通過“有形”的黨史學習途徑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無形”中引導新時代青年準確把握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矢志不渝傳承好黨的初心使命,于學習教育中延續(xù)堅定理想信念,深刻學習革命先烈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堅定歷史信仰,在江西這片紅色土地上繼續(xù)書寫奮斗傳奇,凝聚加快企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