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電動汽車 > 新聞

新能源汽車利潤去哪兒了

中國經濟網發(fā)布時間:2022-07-29 10:06:01

  整車企業(yè)不夠掙錢,電池廠商也沒利潤,上游鋰礦供應商卻賺得盆滿缽滿。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yè)之間的較量不僅是產品本身,早已上升到全產業(yè)鏈。從近期來看,中下游企業(yè)需要解決的是“保供穩(wěn)價”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不僅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fā),更要強化對上游核心資源的掌控。

  在近日舉行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發(fā)言中吐槽:“動力電池成本已占到我們汽車的40%至60%,我(廣汽)現在不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平常也遇到客戶對我們的抱怨,說整車廠不是很賺錢,你們電池廠是不是把利潤都拿走了?”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也忍不住在本次大會上叫屈:“我們公司今年雖然還沒虧本,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邊緣掙扎,非常痛苦。”

  整車企業(yè)不夠掙錢,電池廠商也沒利潤,那么新能源汽車利潤究竟去哪兒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在動力電池供應鏈中有上中下游之分,以天齊鋰業(yè)、贛鋒鋰業(yè)為代表的是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以寧德時代、中創(chuàng)新航為代表的是中游電池廠商,以廣汽、小鵬為代表的整車企業(yè)則是下游承接商。去年以來,鋰、鈷、鎳等電池原材料價格暴漲,特別是碳酸鋰從每噸5萬多元飆升至當前每噸46萬多元,上游鋰礦供應商賺得可謂盆滿缽滿。

  事實上,作為礦產資源,地球上鋰本身并不稀缺。有數據表明,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TWh(億千瓦時)的鋰電池,足以滿足市場增長需求。不少人就此推測,上游原材料領域的暴漲,可能是資本市場的炒作。這樣的分析有一定道理,然而并不全面。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超預期爆發(fā),不可避免地會激發(fā)動力電池的市場需求。在全球汽車產業(yè)變革背景下,面對這種“確定性”的增長,無孔不入的資本嗅覺最為靈敏,不排除有投機資金炒作的可能。

  但也要看到,礦產資源開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礦產投資向來都是資金需求大、周期長、風險高的投資。一座礦山,從勘探到開采,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真正爆發(fā),也就是從去年才開始的。況且,在俄烏沖突影響下,全球尤其是歐洲能源加速轉型,也使得儲能市場對鋰資源產生了更為強勁的需求。而鋰作為能源金屬,其重要性在得到充分認識后受到追捧,出現供不應求,自然也不難理解。

  也許有人會說,電池不同于石油,其絕大部分材料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做好動力電池回收不就行了嗎?相信持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部分企業(yè)鎳鈷錳回收率已達到99.3%,鋰達到90%以上,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回收率還有可能得到提升。但問題是,回收也是有成本的。由于動力電池回收場景復雜,在回收機制尚不健全、鋰價高企的當下,真正有回收技術并符合環(huán)保法規(guī)的企業(yè)經營成本也高,經濟競爭力并不一定就強。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加速,汽車產品在被重新定義的同時,產業(yè)鏈供應鏈也在重塑。過去傳統(tǒng)燃油車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發(fā)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正在被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所取代,其中作為核心零部件的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成本中占比最高、影響最大。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yè)之間的較量從來不僅是產品本身,早已上升到全產業(yè)鏈。從近期來看,中下游企業(yè)需要解決的是“保供穩(wěn)價”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不僅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fā),更要強化對上游核心資源的掌控。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惟有加快打造軟硬融合、強韌性、高安全,同時又兼顧效率和成本等指標的供應鏈,不被上游“卡脖子”,處于中下游的企業(yè)才有可能真正贏得競爭新優(yōu)勢。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fā)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