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無論是無害化、減量化,還是資源化,都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60年來大體走過三個階段。反思走過的路程,垃圾分類仍存四大病灶,模式亟待再造。
四大病灶成產業(yè)發(fā)展掣肘 垃圾分類模式亟待改造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huán)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tǒng),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xiāng)統(tǒng)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br/>
今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已將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列入城鄉(xiāng)環(huán)境綜合整治重要工作。
要解決生活垃圾分類難題,關鍵是探索出適應中國國情的垃圾分類模式?;卮鸷眠@個問題,需要從我國垃圾分類的歷史變遷中,從國內外垃圾分類經驗的比較研究中,從現(xiàn)實問題中尋找答案。
中國垃圾分類60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率先提出“城區(qū)將分類收集垃圾”的構想,開創(chuàng)了中國垃圾分類的先河,也為世界貢獻了垃圾分類的理念。從發(fā)展的角度看,60年來,中國垃圾分類大體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資源回收利用為目標導向的分類階段。
這一階段,從1957年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供銷社體系退出廢舊物資回收市場結束。在這一時期,供銷社體系主導的廢舊物資回收,在客觀上起到垃圾分類的作用。以“儉省節(jié)約,重復利用”為目標導向,將垃圾分為兩大類,即能回收利用的一類和不能回收利用的一類。能回收利用的由供銷社體系統(tǒng)一回收,稱為廢舊物資;不能回收利用的由市政環(huán)衛(wèi)部門統(tǒng)一回收,稱為生活垃圾。
由于當時社會物資短缺,“儉省節(jié)約,重復利用”觀念深入人心,供銷社體系在回收廢舊物資時,會支付一定的費用,廢舊物資交易費用對生活補貼補助作用還是明顯的,公眾參與廢舊物資回收的熱情很高。那個時期,中國的垃圾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成為了商品在交換和流通。
正是因為供銷社體系所扮演的主體角色,以及其遍布城鄉(xiāng)的網點布局,起到了很好的組織作用,也形成了廢舊物資的回收網絡,促使廢舊物資回收和生活垃圾收運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兩個網絡并行運轉,互相支撐,體系健全,在客觀上起到了垃圾分類的作用。這一階段,垃圾中的有害成分較少,廢舊物資的資源屬性顯著,環(huán)境污染屬性并不突出。
第二個階段:以市場自由調節(jié)為主的垃圾分類階段。
這一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計劃經濟正式向市場經濟轉型、供銷社體系退出廢舊物資回收市場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家開始建設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結束。隨著流通領域的改革開放,物質條件的改善和自由市場的興起,原有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系退出歷史舞臺,廢舊物資價格市場逐步放開,商品屬性進一步強化。在轉型過程中,一大批個體小商小販和“拾荒者”開始進入到廢舊物資回收領域,駐扎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自發(fā)形成了由分散于城中流動回收點和集中于城郊集散分揀點構成的垃圾分類體系。
小商小販和“拾荒大軍”逐漸成為廢舊物資回收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市場調節(jié)的手段實現(xiàn)了垃圾分類的作用。但同時市場的逐利性使得這些商販采取了選擇性回收廢舊物資的方式,在對回收來的廢舊物資進行再分揀的過程中,把所謂“值錢”的廢舊物資分出來,“不值錢”的要么低價出售給工業(yè)小作坊,要么隨意丟棄,造成“垃圾圍城”或又混到生活垃圾中。
應當說,這一階段,政府“看得見的手”集中在對生活垃圾處理領域的關注上,廢舊物資回收過度依賴市場“看不見的手”,使廢舊物資回收網絡與生活垃圾收運網絡出現(xiàn)脫節(jié)。原有的廢舊物資體系和網絡破裂,“兩個網絡”沒有了相互支撐,雖然兩網并行運轉,但兩網的內在聯(lián)系已然割裂,兩個體系之間開始出現(xiàn)不協(xié)調,自發(fā)形成的垃圾分類組織體系在市場自由調節(jié)下逐漸失靈。